网千万易科技网

龙带你翱翔科创十四五:广深3千亿研发投入“原始创新”,杭宁力争“好排位”为插上

网千万易科技网 1

开年以来,我国5G网络、应用和推广的速率将远于十四五规划的要求。而在实际应用领域中,各地科创规划逐渐浮出水面——“城市版”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在密集出炉。八月初,翼龙已在“无人机+5G”的强强联合模式上“乘风先行”,宁波发布科创十四五规划,为我国应急通信管理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参与“应急使命·2021”的翼龙无人机当无人机遇到5G,敲定未来五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作为国内重点城市中首个“亮出底牌”的城市,应急救灾如虎添翼。我国的应急通信机制多年来一直面临着速率低、带宽不足、时延高和互联互通性差等问题,宁波立志在五年内“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搜狐城市梳理发现,导致灾害来临时,除了宁波之外,救援力量在受灾地区的感知、通信和调度成为一个短板。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最近深圳、广州、杭州、武汉、徐州、呼和浩特、连云港等城市也发布了科创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这里面的共识是,灾区山体坍塌、道路阻塞,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信基站设施被损毁,未来五年“不拼不行”。

从一线到三线城市、从沿海到内陆城市,灾区变成了一座失去信号的“孤岛”,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实质都不尽相同,救援的道路充满了危险和未知。但搭载通信技术网络基站的翼龙无人机打破了这一短板。在5月14日开展的“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中,它们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推动并完成高质量科技创新的路径也必然不同。搜狐城市从一二三线城市中分别选取了分城市的规划作为案例,来看看科技创新的“高、中、低阶”模式。

-1-

广州R&D经费五年涨七成

深圳要补基础研究短板

十四五规划力挺科技创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一线城市来讲,京沪两地是无容置疑的科创双霸。湾区以深圳为龙头,形成科创第三极,目前广深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均已发布,两地都将“原始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深圳R&D经费稳居全国前三,但基础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平均水平/搜狐城市制图

先看广州,在年初的工作报告中,广州首次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放在了新年工作安排首位。广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GDP达3.5万亿元,研发经费支出(R&D)占比达3.4%左右,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如此看来,广州R&D经费在五年内将突破1190亿。

从R&D经费这一指标可以看出广州的“野心”。2019年,广州研发投入677.74亿元,尽管位列全国第四,但与前三名(北上深)有很差距。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来看,2019年广州仅为2.87%,甚至略低于全平均水平。2025年,广州R&D经费目标相比2019年增长了75%以上,但仍旧没有达到北上深目前的水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科创的“欠账”。

广州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 2025 年,广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取得重进展,“成为世界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创新之城……力争推动广州市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广州科创实力相比深圳要弱一些,但深圳并非高枕无忧。不同于京沪科创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两条腿走路”,深圳更多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企业发挥了核心带动作用。数据显示,2019年华为研发支出1317亿元,几乎相当于深圳全市研发投入1328亿元——当然华为研发支出并不完全集中于深圳。

深圳缺乏科研院所,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低于全国水平。2018年,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5%,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5.0%。不过,在科创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里),这两个数字变成“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比重2.8%”。

去年,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规定“市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不低于市级科研资金的30%”。倘若短板补齐,深圳科创会迎来哪些变化?

深圳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深圳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取得显著成效,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致力于成为粤港澳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引擎,这一目标着眼于“原创”、定位于“一流”,是引领湾区的龙头。按十四五规划相关数据测算,深圳2025年研发投入将超过2000亿。广深两地年研发投入将超过3000亿,共同为湾区“原始创新”添砖加瓦。

-2-

杭州要做创新型城市范例

宁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除了给予定位的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之外,全国多个地方的科创十四五规划中也出现了关于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的内容,前者以武汉为代表,后者包括长沙。不过,在二线城市中,也有城市规划不提科创中心,比如杭州、宁波,它们都在排名上下功夫。

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武汉提出,到“十四五”期末,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沙则是“基本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武汉长沙科创目标的差异也反映了当前这两个中会城市科创的实力对比。

内陆会偏向于“科创中心”,沿海地区则青睐“示范或范例”,但本质上都是想“抢C位”。宁波提出,到2025年,科创能力在全国排名逐步提升,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资源持续增加,源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链各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建成高水平自主创新示范区。

相较宁波而言,杭州的科创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更加接地气,也更“聚焦”。杭州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建成区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居全国中城市前列、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特色领域科技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建成创新生态一流、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有效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城市范例。

在科技“中信所”推出的2020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宁波排名第15位,京沪段位高不在此排行榜中/搜狐城市制图

宁波日报的消息称,宁波科技创新能力2025年目标是“居国内城市前12位”,与之相关的背景是,2020年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宁波排名第15位。而同期排行榜杭州排名第3,南京排名4。

宁波日报也自揭短板:“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还相对薄弱。比如,宁波目前只有16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8所,而杭州有45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26所。尤其是优质科教资源匮乏,全市没有一所985、211级别的高等院校,导致科技创新源头活力不足。目前在甬’双一流’学科高校仅有1所,而杭州、南京各有10所。”而且,宁波是目前副级城市中唯一没有级实验室布的城市。

宁波日报的报道称,“分企业忽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仅38.1%设置了研发机构、46.5%开展了研发活动,而苏州、南京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0.1%、53.2%。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上企业中拥有1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不到三成。”

对此,宁波的招数是“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根据规划,到2025年,宁波将基本建成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和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杭州的发力重点则是着力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生命健康、 新材料创新高地和全球科技创新人才蓄水池,在平台、人才、主体、科研、生态等五方面展现“头雁”风采。

-3-

徐州、连云港争做

“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创重心在一线及分二线城市,但科技产业化不可能只在一二线城市。很多三线城市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它们不只是看客,在科创十四五规划中这些城市给出了自己的路线图。

有意思的是,这些三线城市的科创规划里也有不少的自、反思或者紧迫感。

“徐州是江苏内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同时面临着周边发达城市虹吸效应和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跨越赶超的双重挤压。未来五年, 徐州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变压力为动力……”这是徐州的“焦虑”。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人才、资金、环境等因素制约连云港发展,连云港迫切需要开展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全力加速创新型城市……”这是连云港的反思。

“企业内生动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较弱,辐射带动力不足;多元化创新主体缺乏,创新生态与体系有待完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队伍梯次仍待健全……”这是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自。

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三线城市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产业层面/搜狐城市制图

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徐州、连云港、呼和浩特这些三线城市在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上没有太拿得出的数据。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徐州、连云港、呼和浩特的目标分别是3000家、1000家、400家;R&D经费占GDP比重分别是2.6%、2.5、2.1%。

在科创十四五规划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R&D经费占比这些数据不是三线城市的主要目标——它们将重心放在了产业科技创新之上。徐州提出,2025年“建成具有创新引领力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连云港提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相比徐州和连云港,呼和浩特产业基础更薄弱。这个内陆城市的科创目标更为“务虚”且低调,即“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科技创新区域合作交流格基本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版图和重科技基础设施布基本完成……重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创新创业能力幅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征。”

-4-

东份创新能力最强

科创“区域不平衡”现象明显

在2020年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杭州、南京、武汉、长沙、宁波均排名前15位,从某种程度讲,这些城市是科创实力的中坚力量。如果说北上广深的科创实力决定了科创的高度,那么上述二线城市的科创步伐决定了科创的厚度。

徐州、连云港、呼和浩特分别排名第44位,第47位、第57位,在十四五规划实施之后,不知道这些城市能否更进一步,拿到更好的排名。不过,科技创新并不仅仅是写报告发论文,更不是国内城市之间的排位“自嗨”,而是要将创新成果拿到全世界去淬火去试炼,看看成色几何。

深圳、广州、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徐州、连云港、呼和浩特,这九个城市并不能代表,它们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是科创棋中的一分。各地由于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因素不同,在创新能力上也逐渐产生差异,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极、多层、多面之体系。

诸如,以传统工业制造业为基础的天津转型压力巨;在技术市场交易金额、科技企业孵化器、规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方面,重庆表现良好;拥有中科、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众多科研机构的合肥,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拥有属、军工科研单位较多的西安R&D经费占比高,不过其高新技术企业数不仅远落后一线城市,与成杭武南也有差距,这跟深圳形成鲜明对比……

中科院学经管学院教授柳卸林撰文称,总体来看,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创新集聚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及以成都、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创新集聚区。

《2020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东份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但中和西的增速已经超过东,东西地区创新发展的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同样,一二三线城市面临的“科技创新”考题也有难有易,补短板、扩优势、转存量、找增量是总体的应对之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宁波开了个头,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城市的科创十四五规划会出街,描绘出缤纷的城市科创之路。

参考资料:

各地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我市提出到2025年科技创新能力居国内城市前12位.宁波日报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变化的新特征、新趋势.科学院院刊

—END—

cpu与主板同步速度怎么设置

主板怎么回收锡箔的

显卡怎么设置电脑密码

气质拍照白墙怎么拍照

学校摄像头怎么布线

顺丰快递为什么白天不更新

邮政快递调度员是做什么的

好的网络营销平台有哪些

青岛专业seo如何优化

标签:科技创新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中心